政策详情

昆山市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意见

昆政办发〔2022〕97号
级别:昆山市级状态: 有效
分类:产业扶持政策,昆山市级,高质量发展
支持方式:奖励,其他
支持产业:其他
发文单位:昆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昆山开发区、昆山高新区、花桥经济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昆山市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昆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9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昆山市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指导意见》(苏委发〔2022〕1号)、《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苏委发〔2022〕122号)文件要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推动昆山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强化创新优势,编制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和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契机,聚焦产业迭代升级和集群创新能力提升,坚持区域联动,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对接机制;坚持精准发力,紧盯产业需求,构建近地化供应链微循环,巩固提升产业完整度和自主可控能力;坚持数字赋能,推进设计、制造、工艺、服务、贸易等全方位数字化发展;坚持围绕产业创新集群构建生态系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金融链等深度融合,依托新型显示地标产业,加速打造集成电路、先进计算等新地标产业,持续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优势和国际影响力。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昆山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力争超8000亿元,电子信息领域新增工业投资不少于600亿元,集群技术、平台、服务等核心伙伴数量超过100家,引进电子信息领域紧缺人才超1400名。产业创新集群创新活力、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打造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

        三、工作任务

        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主赛道”,聚焦产业迭代升级和集群创新能力提升,实施八项产业高能级建设工程,即高质量产业集群创建工程、高效能区域协同建设工程、高品质梯次企业培育工程、高价值核心技术攻坚工程、高能级科创载体建设工程、高水平改造提升工程、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工程、高标准生态协同优化工程,全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由大体量向高质量转变。

        (一)高质量产业集群创建工程

        1.提档升级智能终端产业。做优制造模式,依托龙头企业,进一步巩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终端产品制造优势。支持企业深化“设计+制造”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产业链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做专自主可控领域,聚焦上下游关键环节落地,增强核心零部件供给能力,支持中高端模组等核心零部件研发,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水平。做宽相关产业链,积极布局元宇宙、智能网联汽车、VR/AR/MR/XR、车载电子、智能家居、智慧健康养老等新赛道。加强元宇宙技术的研发,推进新型终端研制与虚拟内容建设,并积极探索落地应用。引进培育具有自主品牌的消费电子企业,探索建立以研发、制造、品牌、渠道为一体的消费电子生态。到2025年,我市智能终端产业规模力争突破50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各区镇,以下均涉及各区镇,不再一一列出)

        2.前沿布局新型显示产业。实施“固基”工程,支持发展基板材料、液晶材料、光学膜、掩膜版、靶材、光刻胶等核心配套材料。实施“强屏”工程,以龙腾光电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显光电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巩固提升TFT-”CD(薄膜晶体管)、”TPS(低温多晶硅)、AMO”ED(主动有机发光二极管)、PMO”ED(被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显示面板工艺体系,保持“亮屏”技术领先。实施“拓端”工程,探索新型显示与智能穿戴、车载、医用、工控等应用场景相结合,着力构建显示及相关设备全产业链体系,进一步确立在国家新型显示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支点地位。到2025年,我市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5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3.培优做大半导体产业。巩固封装测试基础,发挥中科院微电子所、集成电路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提升发展芯片级封装、多芯片模块等先进封装技术。加强集成电路装备和材料配套,支持发展光刻胶、化学试剂等关键材料,引进培育关键装备企业。错位发展特色芯片,在具有基础优势和良好发展前景的物联网芯片、CMOS图像传感器、5G芯片、车规级芯片等领域重点布局。加码第三代半导体,重点发展和布局氮化镓,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推进功率器件、射频器件等第三代半导体的产业化。推动光电显示和集成电路协同发展,支持企业围绕设计研发、封装测试等领域加强科技攻关和知识产权积累,培育一批“强芯”骨干企业。积极招引重点芯片制造企业,稳步推动28nm、20nm、14nm等先进生产线引进和建设,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的半导体产业基地。到2025年,我市半导体产业规模力争突破5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4.融合发展先进计算产业。主动融入长三角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建设,积极参与“东数西算”重大战略。集聚一批算力供给企业,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技术优势,充分发挥通用计算和人工智能两大算力平台作用,强化与中科院计算所、上交大等院所合作,打造以环南淞湖为核心的6平方公里的“先进计算产业创新集聚区”。以算力+赋能为目标,支持中科“SUMA苏梦”品牌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先进计算产业项目建设,围绕中科可控、中科寒武纪、中科晶上“三芯”和先进计算产业“一生态”,加强先进计算产业链自主配套和能级跃升,构建先进计算新平台、新系统和特色应用场景,通过汇聚算力、数据和生态,做大做强昆山先进计算产业园。到2025年,我市先进计算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二)高效能区域协同建设工程

        构筑“一带多点”创新格局。着眼于“一盘棋”整体谋划,科学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布局,突出“一带多点”产业空间格局,其中“一带”以轨交S1线为纽带,包含开发区、高新区、花桥商务区、巴城镇为核心的产业辐射带(开发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高新区聚焦先进计算领域,花桥商务区聚焦数字经济领域,巴城镇聚焦智能终端领域);“多点”以旅度区、张浦镇、周市镇、陆家镇等核心区域为产业支撑点,各区镇立足不同基础条件和特色资源禀赋,共同构建产业链和创新链。促进昆山市整个区域内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着力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各技术领域创新联动体系,完善以新型显示为特色的光电产业园、“算力”为核心的先进计算产业园、中园益泰(昆山)半导体产业园、花桥数字经济产业园等载体功能,建设安全可靠、稳定可控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巩固昆山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重要地位。(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三)高品质梯次企业培育工程

        1.培育创新领航企业。深入实施创新型领航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拥有自主品牌、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和凝聚产业集群资源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深化清单培育机制,对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细分产业链的领军企业实施分类培育,支持围绕领军企业建立供应链备选企业清单,鼓励其建立开放式产业创新平台,支持其在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中发挥作用,进一步提升和发挥生态主导力。加快培育电子信息上市企业,支持围绕主业开展产业链并购重组。到2025年,力争新增“独角兽”培育企业2家,入选电子信息竞争力全国百强企业4家,新增苏州市级创新领航企业48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金融办)

        2.壮大专精特新企业。布局行业细分领域,深入实施专精特新培育提升专项行动,细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标准,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对入库企业进行扶持。与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合作,在昆设立昆山市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引导制造业企业专注创新和质量提升。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引导企业成为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专精特新”企业需求专属信贷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全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及其产业链配套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建立健全培育北交所上市“种子库”。联合属地区镇制定“一企一策”上市计划,将“种子库”企业优先纳入市级财政风险补偿资金池支持名录,建立政府、银行贷款损失风险共担机制。到2025年,新增苏州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家,苏州市级以上“瞪羚”企业18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

        3.扶持中小微企业成长。加强企业梳理,建立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企业库,加强分业指导、分类施策,加大产业对接、政策支持、挂钩联系等服务力度,重点培育技术水平领先、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入实施“小升高”计划,系统梳理先进地区的孵化器、加速器资源,挖掘招引一批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初创型科技企业,建立完善入库培育、政策激励、资本对接、市场拓展等系列扶持机制,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式成长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后备军”。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力争超1110家,新增高新技术认定企业不少于260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

        (四)高价值核心技术攻坚工程

        1.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昆山工研院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核心作用,垂直整合区镇两级创新资源,瞄准新型显示原材料、射频芯片、物联网核心芯片等产业链薄弱环节,鼓励创新平台联合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定期对外发布创新平台意向研发方向,通过“创新平台先探一步、企业跟进一步、联合推动落地一步”的“三步走”方式,形成填补电子信息产业空白的标志性成果。推动祖冲之攻关计划提档升级,深化“揭榜挂帅”、定向择优、联合招标等机制。探索大企业开放创新集成系统,遴选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主导建立研发实验室、孵化器数据中心、公共平台为一体的联合开放创新中心,吸引中小企业创新团队聚集。到2025年,祖冲之攻关计划揭榜达成电子信息合作项目力争突破500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2.畅通创新成果产业化链条。强化上海资源协同,聚焦集成电路领域,强化与上海高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协同创新。协同青浦、吴江产业,发挥三地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优势。联动太仓,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强与苏州工业园区联动,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融互促,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高地。推动企业与创新活跃地区企业、机构等协作打造良好科创生态,共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挥技术经纪人牵引作用,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集聚一批科技服务市场化机构,承接建设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和有效整合,打通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通道。制定昆山市激励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专项扶持政策,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前瞻性技术研究,加强对企业研发投入引导与支持。到2025年,新增设立高校技转中心或产学研办公室不少于10个,培育技术经纪人不少于200人。(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

局、市税务局)

        (五)高能级科创载体建设工程

        1.提升创新平台策源力。发挥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昆山核心区和国家级光电产业园等“强磁场”作用,引导企业参与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超算昆山中心发挥共享超级计算平台作用,承接长三角区域大科学装置的先进计算及科学大数据处理业务。引导和鼓励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放共享研发设备和仪器,将重大科研仪器设施纳入对外开放共享范围,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式开展个性化精准服务。到2025年,争创40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工程研究中心。推进中科可控争创国家自主软硬件协同技术创新中心和维信诺建设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蒸镀O”ED显示创新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2.深化整合多方资源。支持昆山“一带一路”先进技术研究院、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昆山)创新中心等建设,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升级需求,加强与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乌克兰国立大学等院校开展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合作,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双多边创新合作网络。强化与杜克大学、上交大等高校产学研合作。深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战略合作,支持赛迪工业和信息化(昆山)赋能中心、信通院江苏省5G创新中心牵头或参与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发挥国家级智库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围绕产业创新链强化协同创新,依托“嘉昆太”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在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探索搭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到2025年,新增新型研发机构2家,产业协同创新平台5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工研院)

        (六)高水平改造提升工程

        构建数字赋能高地。充分利用赛迪工业和信息化(昆山)赋能中心、昆山市台协会智改数转赋能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聚焦电子信息产业,围绕国家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和全球灯塔工厂建设标准,培育行业示范应用场景,凝练总结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推广应用价值的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建设与电子信息产业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发展的服务商资源池,聚焦高端软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等领域,扩大企业“需求清单”、技术“供给清单”数量和征集覆盖面,提高需求导向下关键技术供给能力。鼓励大中型企业剥离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服务等技术业务,面向行业、社会提供专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服务,打造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服务矩阵。到2025年,新增全球“灯塔工厂”2家,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5家,建成苏州市级以上智能工厂、智能车间100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七)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1.集聚战略科技人才。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链配置科创人才链,深化“头雁人才”工程、“双创”计划,打造长三角产业科创人才强磁场。开展科创人才精准招引,推动人才地图与产业地图融合,定期发布紧缺人才和专业人才需求目录。引进国际化科创人才,依托昆山杜克大学、“一带一路”昆山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靶向引进海内外院士、学术带头人和细分领域领军人才,到2025年,新增博士后工作站10个、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30名,引进超1400名电子信息领域紧缺人才。(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杜克中心)

        2.引育高技能人才集群。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育,支持龙头企业与国内外高校合作打造职业培训学院、公共实训基地等,引入双元制培训模式,完善专业技能人才激励制度。聚焦电子信息产业职工,以“企业+院所”的形式建设职业技能提升平台,制定课程内容、技术标准,面对班组长、操作工、硬件工程师等开设职业技能实操课堂,推进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建设,充分结合生产实际对员工技能等级进行认定,鼓励企业将职业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畅通企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提高技能等级证书的“含金量”,为产业集群提质增效提供坚强技能人才支撑。到2025年,培养不少于1100名电子信息领域高技能工程师。(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3.打造人才服务品牌。紧紧围绕“昆如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建设,依托“鹿路通”平台,深化人力资源服务支撑作用,“协同发力”构建国有机构网络,形成“政府规范、国资引导、市场共赢”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格局,实施重点产业招才引智计划,制定出台《重点产业科技人才招引培育工作方案》。加大人才项目招引力度,充分用好“广交会”“海交会”“国际精英周”等活动抓手,加大“海归、全职、高薪、青年”等人才引进,打响“才来昆山更精彩”人才科创品牌。鼓励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学术组织在昆山发起、组织学术论坛,支持企业、产业联盟、新型研发机构发起技术研讨和创新交流活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化“首选之窗”示范企业培育计划,坚持“一企一案”理念,开展精准服务。到2025年,累计举办不少于200场技术研讨和创新交流活动。(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市科创发展服务中心)

        (八)高标准生态协同优化工程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先进计算、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体系,围绕专利导航、要素配置、运营引导、保护强化、强企培育和产业促进等工作,打造“创新+知识产权+资本+产业”的创新经济生态。聚焦数字经济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和具有生态引领性的技术及行业标准,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开展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实施知识产权登峰行动计划,推动区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200件。(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

        2.推动金融与创新深度融合。建立与产业创新集群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资基金作用,运用“产业+基金”发展模式,聚焦电子信息产业,设立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产业子基金。构建科技金融创新业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做优产业创新集群的信贷服务,为重点企业提供长期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贸易融资、投贷联动等各类创新业务,探索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打造科技金融创新的服务体系,发挥“金融伙伴计划”平台作用,引导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第三方中介机构对接上市后备企业,提升对重点产业企业的上市支持力度。到2025年,新增电子信息领域上市企业2家。(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3.完善人才服务配套体系。丰富社会化服务资源库,持续优化产业紧缺人才在医疗保障、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特色服务。完善“昆如意”人才管理服务平台,强化人才精准画像、政策精准服务,扩大“免申即享”政策清单。完善多层次人才租赁住房产品供给结构,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和房屋租赁企业开展专业化住房租赁服务。建设“一网通办”的人才租赁住房申请端口和轮候库。在轨交沿线、人才集聚地区,优化学校、医院、商圈、文体生活圈等配套,因地制宜打造高品质人才社区,营造宜居宜业宜创环境。(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文体广旅局、市卫健委)

        四、保障措施

        1.强化工作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昆山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成立工作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市领导担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委人才办、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及区镇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统筹开展相关工作。建设产业发展智库,有效整合产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各类资源,指导各地研究制定集群建设推进工作方案。

        2.强化考核督查机制。制定《昆山市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明确责任部门和目标,督导工作落实制定考核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将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全市高质量考核体系。强化创新集群统计监测,实行统计报送制度,做好产业创新集群建设跟踪分析。

        3.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对各地好的做法进行宣传报道,烘托争先创优产业发展氛围。借助展示中心、电视、平面媒体等宣传窗口,定期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成果进行宣传、展示、报道,营造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环境,进一步凝聚产业创新发展资源。

        4.加强政策保障力度。制定产业创新集群扶持政策,加强对产业链拓展、服务型制造、数字化赋能、绿色制造的支持。优化人才科创政策,加大对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管理型人才支持力度,鼓励上述人才落户昆山。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作用,完善昆山电子信息产业投融资体系,推进融资多样化。

        附件:

        1.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意见目标分解表

        2.昆山市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重点工作清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