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科研团队及科研成果信息推介!

        今天,我们继续给大家推介清华大学优秀的科研团队与科研成果,本次为大家重点推介的是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院系概况

        清华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最新一轮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比中均被评为 A+。在 2017最新发布的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清华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科位列世界第 7 名,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位列世界第15名。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现有教师486人,科学院院士5人,工程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7人次。

        学院现有多个国家和部委级科研和教学平台,包括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与数字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试验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图形图像分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核心网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

        另有信息系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院士团队、科研项目介绍

1、信息光电子团队

        领军人物:周炳琨院士

        激光与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家, 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并留校任教,现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

        团队研究方向:集成光电子和光子器件、微纳结构光电材料和器件、高速大容量光通信系统和光网络、微波光子学、光纤传感技术与应用、太阳能应用与半导体照明。

        核心团队成员:陈宏伟(优青),陈明华,郝智彪,黄翊东(长江学者),罗毅(杰青),宁存政,孙长征,郑小平(杰青),韩彦军,李洪涛,王健,汪莱,熊兵。

        其他成员:鲍捷,崔开宇,冯雪,华楠,霍力,刘仿,齐京,盛兴,杨四刚,张洪明,张巍。

        科研项目:近年来,科研团队承担了多项973计划、863计划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GaN基材料外延生长及LED制造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等。

2、通信与信息团队

        领军人物:陆建华院士

        1963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发表主要学术论文200余篇。

        团队研究方向:无线通信技术与系统、通信传送网及其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与终端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SOC。

        核心团队成员:葛宁,陶晓明,冯伟,张超,宋健,樊平毅,周世东,杨华中(杰青),牛志升(杰青),金德鹏。

        其他成员:何芸,王昭诚,张彧,戴凌龙,谷源涛,李勇,马正新,苏厉,王劲涛,王军,钟晓峰,周盛。

        科研项目:主要承担自然科学基金、973、863、重大专项等国家纵向课题及多项国际国内企业合作与专项项目。包括:“超宽带SOC芯片设计与组网”、“能效与资源优化的超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基础研究”等。

3、智能技术与系统团队

        领军人物:张钹院士

        计算机应用专家。从事人工智能理论研究,并应用于模式识别、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等领域。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团队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理论;海量信息处理;机器学习;智能建模;控制理论;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图文处理。

        核心团队成员:孙富春(杰青),胡事民(杰青),应明生(杰青),朱 军,艾海舟,陶品,李建民。

        其他成员:陈挺,邓俊辉,邓志东,马少平,孙茂松,朱纪洪,朱小燕,胡晓林,黄民烈 李建民,刘华平,刘洋,刘奕群,刘知远,宋亦旭,孙晓民,徐华,张 敏。

        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及部委级奖项2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学术专著22本,专利400余个。

4、高性能计算团队

        领军人物:李三立院士

        国工程院院士。1935 年生,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审组召集人。

        团队研究方向:

        1、面向科学计算以及工程需要的计算机系统:高性能计算软件与工具研发;处理器微体系结构研究;网格计算技术;计算机系统评测技术等。

        2、以数据为中心的计算系统:存储系统;云计算系统;移动计算系统。

        核心团队成员:陈文光、秦开怀、舒继武、武永卫、杨广文、张悠慧

        其他成员:陈康、都志辉、黄震春、姜进磊、薛巍、余宏亮、张广艳、翟季冬、赵颖、陆游游、林皎、徐伟平、张武生

        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二次,部级一等奖二次、二等奖三次等多项奖励。在相关领域的世界重要学术会议及期刊上有大量成果发表

5、人机交互与媒体集成团队

        领军人物:张尧学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生,曾任中南大学校长。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34项,美国发明专利4项。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透明计算和主动服务。

        团队研究方向:

        1、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视觉、图形学、多媒体编码与检索、视听觉的对象识别与合成、多媒体普适化访问等。

        2、和谐人机交互:情感计算、语音交互、大幅表面交互、脑机接口、穿戴交互、交互效率与优化、社会网络等。

        3、普适计算环境:普适计算模式、主动服务、嵌入式系统、情境感知、智能空间、家庭网关、物联网等。

        核心团队成员:艾海舟、胡事民(杰青)、史元春、孙立峰、温江涛、朱文武(特聘)、周悦芝

        其他成员:贾珈、刘永进、陶霖密、陶品、徐昆、徐明星、张松海、崔鹏、喻纯

        科研项目:近年主持多项本学科领域重要项目(973 、863重点、NSFC重点等),创新求实,顶级刊会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并获多篇最佳论文奖,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技术成果行业影响重大。

6、大数据系统软件团队

        领军人物:孙家广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软件及应用领域专家,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兼信息学院院长、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系统建模、分析与验证及软件工程与系统的教学、研究、开发。

        团队研究方向:大数据相关研究、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系统建模、分析与验证及软件工程与系统。

        核心团队成员:刘云浩(长江学者,杰青),王建民(杰青),顾明,杨铮,赵曦滨,黄晋,万海,张荷花,刘克彬。

        其他成员:何源,龙明盛,贺飞,王继良,戴华东,姜宇,苗欣,周旻,邓仰东,李春平,曹志超。

        科研项目: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核高基、863、973和国家自然基金等多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包括:“面向集团企业的可重构信息集成平台研发及应用”、“面向领域的大数据应用系统开发与运行平台”等。

科研平台介绍

1. 微波与数字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14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主任是孙玉院士,副主任是姚彦教授,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8人,其中骨干青年优秀人才19人,占67.8%。近五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发表论文956篇,在科研成果方面: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19项。批准专利11项。受理专利35项。实验室的信源信道编码技术、无线宽带传输技术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分别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领域的若干新概念、新系统、新技术研究课题已经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

2.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

        集成光电子实验室作为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的一部分,现已成长为国内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及其在光纤通信与网络中的应用技术的主要研究基地,在许多重要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为研究单位和企业界培养了大量研究人才。重点研究基于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低维纳米结构材料和石英光纤的各种新型光电子器件以及集成器件,研究上述器件在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信息处理与平板显示系统中的应用技术,以及基于上述器件的未来高速、宽带光纤通讯与网络技术。

3.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智能图文信息处理研究室隶属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图象图形研究所。研究室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863项目,从事智能图文信息处理,特别是文字和图像的识别理解研究,致力于赋予计算机视觉感知功能。在汉字及多文种文字识别、多模式生物特征身份认证方面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形成TH-OCR系列文字识别软件和TH-ID生物特征(人脸、笔迹等)认证软件产品,与微软、诺基亚、西门子、三星、IBM、惠普等多家国际知名公司开展了技术授权和研究合作。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多文种文档识别,Camera OCR,联机及脱机手写文字识别, 表格识别,生物特征认证、视频监测与分析等。

4.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于1990年2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主要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机器学习、智能控制,以及神经网络理论,智能机器人、声音、图形、图像、文字及语言处理等。现有在编固定人员26名, 院士1人,正教授1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 副教授6人。2016年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国际及国内企业合作等科研项目161项,承担项目合同总金额约1.9亿元,当年合同经费5025万元。获得专利授权17项,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了学术论文224篇。

5. 高性能计算研究所

        以高性能、高并发、大数据处理为特点的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已成为现代社会信息处理基础设施的关键基石,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学科方向即为计算机系统结构,包括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处理、网络存储系统、处理器体系结构等。现有教师20人,在相关领域的世界重要学术会议(包括 MICRO,FAST,SC,PPoPP,PLDI,等)及期刊上有大量成果发表,并已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二次,部级一等奖二次、二等奖三次等多项奖励。

6.人机交互与媒体集成研究所

        人机交互与媒体集成研究所在媒体信息智能处理、人机交互、普适计算等方面开展高水平研究。建有多个学术基地。近年主持多项本学科领域重要项目(973 、863重点、NSFC重点等),创新求实,顶级刊会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并获多篇最佳论文奖,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技术成果行业影响重大。本所现有19名教师,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2名、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教授1名、杰青2名、IEEE fellow 2名、优青1名、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拥有长江创新团队,现任所长史元春教授。在读百余研究生人中70%是博士生,已培养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3篇。

7. 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

        作为承担我国大数据系统软件技术研发与工程化的唯一国家级创新平台。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创新驱动发展和自主安全可控为使命,以国家“十三五”规划为指导,面向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需求,建设大数据系统软件技术创新研发、技术转化和应用示范平台。支撑政府治理、公共服务、工业和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等国家重大战略方向的大数据应用,增强对国家重点工程的大数据应用的保障能力。

8. 工业大数据系统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工业大数据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认定将结合北京科技创新的优势基础,以及清华大学在信息技术和热能、化工等工科的深厚积淀,突破工业大数据平台核心技术,自主研制工业大数据系统软件,构建工业大数据分析应用开发与运行平台,引领我国工业大数据技术与系统建设的标准体系,推广工业大数据在高端工程装备、新能源装备、网联汽车、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北京优势工业领域的应用,加快推动北京制造业从“在北京制造”向“由北京创造”转型,为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国家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提供技术支撑。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团队科研成果及成果转化案例

1. 信息光电子团队

        技术发明奖:4项

        科技进步奖:4项

        专利总数:576项

        2016年1月,清华大学与是德公司(原安捷伦公司)联合建立的“清华大学-是德科技EDA 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在清华大学罗姆楼正式成立。用于培养信息和通信系统设计的高端人才。

2. 通信与信息团队

        技术发明奖:4项

        科技进步奖:3项

        自然科学奖:2项

        专利总数:1416

        其中优秀奖1项

        1、创新创业平台——“敖客星云”。

        敖客星云是清华大学发起并入股,陆建华院士和葛宁教授、陶晓明老师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公司运营着一个跨境科技金融生态链,也是一个分布式跨境全时智慧协同创新创业平台。这个平台正在服务着数十万家中小企业,已为四千多家企业举行了在线路演。

        2、合办企业清华华环。清华华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由清华大学和香港招商集团等合资创办的中外合资高新技术企业,隶属于清华大学,是清华大学重点支持和发展的骨干企业。

        3、2017年10月18日,清华大学通信研究所所长葛宁教授到“中创鑫和”考察和调研智能通信技术在特种机器人系统的应用和前景。双方一致同意就利用各自优势为智能通信技术在消防机器人行业和特种机器人行业的应用达成合作意向。

3. 智能技术与系统团队

        973 计划:1项

        国家科学自然基金:303

        技术发明奖:1 项

        科技进步奖:1 项

        自然科学奖:3 项

        专利总数:401项 

        1、2007年与搜狗建立联合实验室,提供相关自然语言处理一系列技术,包括有购物领域观点挖掘研究、搜索引擎用户行为可靠性研究、长尾查询的搜索性能评价与查询改写等。

        2、2012年,与科大讯飞签定协议,中心实验室研究开发的中文问答系统被科大讯飞采用,作为其语音服务平台中语点的后台知识问答支持。

        3、2015年清华大学与梓昆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研制 “多光谱图像钞票鉴伪技术与系统及应用” ,以嵌入式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平台为基础,集成了图像处理和鉴别算法,可以进行多光谱图像的采集、处理与识别。

        4、2016年协助波音公司研发面向中国飞机维修的汉英机器翻译系统。同年,协助西门子公司研发基于多模态融合技术的机器人智能控制。

4. 高性能计算团队

        973 计划:2项

        科技进步奖:2项

        1、团队研制出了可扩展高性能海量存储网络系统TH-MSNS及其大规模存储虚拟化软件(分布式虚拟化软件TH-DVSM、带内虚拟化软件TH-AXUM、带外虚拟化软件TH-VSM)、存储并行文件系统Redbud、云存储安全系统Corslet、分级存储系统AIP、闪存文件系统OFSS、面向NVM的分布式存储系统等,在公安、审计、通讯、油田、高校等部门或行业推广应用了百余套。

        2、清华大学高性能计算研究中心目前承担着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高性能计算平台“探索100高性能集群式计算机”和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神威·太湖之光”的运维工作。

5. 人机交互与媒体集成团队

        973 计划:1项

        863计划:5项

        NSFC重大计划项目:2项  

        1、2007年,清华大学与搜狐公司合作成立搜索技术联合实验室,并于2010年、2013年两次续约。2016年,双方同意在原有的联合实验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合作,并建立清华大学天工智能计算研究院,作为校企合作研究人工智能和智能计算相关技术的平台。

        2、2013年2月,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悉尼科技大学的量子计算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在量子计算、量子程序设计的理论、人工智能等方向进行合作研究。

        3、与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合作,将重点开展多媒体数据识别、媒体数据合成、社会化媒体分析、大数据媒体处理等课题和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

6. 大数据系统软件团队

        技术发明奖:1项

        科技进步奖:2项

        自然科学奖:2项

        专利总数:568项 

        1、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和北京市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共同开发的风电装备智能运维新技术;清华大学-石家庄天远科技智能装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研制的工程装备服务系统;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研制的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出行新产品等三项核心技术。

        2、民生领域的合作。清华大学和中国气象局共同研制的新一代中国天气预报大数据平台、清华大学和北京思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部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以及精细实时城市机动车排放仿真与决策新应用。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全部气象数据从网络文件集群系统到大规模数据处理平台的升级换代。目前,平台支撑了中央气象台和27个省的天气预报业务,并已推广到肯尼亚等“一带一路”国家。

        3、东海救助局东海救117轮MRO支持系统。2016年底,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与东海救助局、东海救117轮、上海三进公司、武汉理工大学等单位紧密合作,开展面向救助船的设备状态监测MRO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东海救117轮进行系统部署和上线运行。

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简介

信息光电子团队

        1、基于微型光电上转换器件的植入式光源

        成果简介

        清华大学电子系盛兴研究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题为《基于微型光电上转换器件的植入式光源》(Microscale optoelectronic infrared-to-visible upconversion devicesand their use as injectable light sources)的研究论文。

        本文提出了新型的光电半导体异质结构的设计,制备出高度集成化的微型植入式波长上转换器件,成功的实现从近红外光到可见光各波段的发光上转换。通过运用新型的光-电转换机制,克服了传统非线性上转换材料的一系列问题,实现了低光照下的线性近红外到可见光的上转换,同时将能量转换的响应时间缩减至纳秒量级。通过特殊的转移和封装方式,实现了可靠性高、生物兼容性好的植入上转换微型光源。

        应用领域

        医疗,生物神经系统的有效光遗传调控。

        合作方式

        知识产权许可。

        2、基于透镜天线的宽带毫米波多天线通信系统中的波束信道估计方法

        成果简介

        通过挖掘宽带毫米波系统中波束偏移这一物理规律,证明了波束信道具有随着频率的变化而改变的结构化稀疏性。基于该信道特征,本文借鉴信号检测中经典的串行干扰消除思想,提出了基于了一种基于串行支撑集检测的波束信道估计方案。该方法可在相同的导频开销下,显著提升波束信道估计精度,为推动基于透镜天线的宽带毫米波多天线通信系统的实际部署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与解决方案。

        应用领域

        通信领域,可应用于基于透镜天线的宽带毫米波多天线通信系统的实际部署。

        合作方式

        知识产权许可。

        3、无阈值切伦科夫辐射,颠覆传统自由电子光源形式

        成果简介

        电子系黄翊东教授课题组刘仿副教授在《自然·光子》(Nature Photonics)上发表了“集成无阈值切伦科夫辐射芯片”(“IntegratedCherenkov Radiation Emitter Eliminating the Electron Velocity Threshold ”)的研究成果,首次实现了无阈值切伦科夫辐射,并研制出片上集成自由电子光源。该成果颠覆了传统自由电子光源的形式,也使得在芯片上研究飞行电子与微纳结构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

        应用领域

        芯片制造。

        合作方式

        知识产权许可。

        4、基于二维材料的纳米激光

        成果简介

        在最新的《自然 · 纳米技术》论文中,他们利用厚度只有0.7纳米的单层二碲化钼作为增益材料,以及一个宽度仅300多纳米,厚度200多纳米的硅纳米臂腔作为激光器谐振腔。在上述二维材料中,电子和空穴的结合能非常高,可形成稳定的激子态,因而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另一方面,硅基纳米臂腔具有超高的光学品质因子,同时二碲化钼的激子辐射波长在硅材料内几乎没有吸收(接近透明)。因而二维材料和硅基纳米臂腔的“强-强”结合(如图-1所示),是将激光器运转温度提升到室温的重要原因。

        应用领域

        提升激光器运转温度。

        合作方式

        知识产权许可。

通信与信息团队

        5、基于用户点击数据的贝叶斯个性化排序采样器优化设计

        成果简介

        大数据时代的用户行为预测机遇与挑战并存:海量数据对算法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蕴含在多源数据中的复杂用户行为需要更加精准全面的建模。本论文研究了用户行为预测中贝叶斯个性化排序算法(简称BPR)的采样器优化问题,解决了普遍存在的负样本采样低效和用户隐反馈行为稀疏两大难题。

        应用领域

        应用于线上销售,电商广告精准推送。

        合作方式:知识产权许可。

        6、联合正交和非正交的大规模用户上行多址传输方法

        成果简介

        本发明公开一种联合正交和非正交的大规模用户上行多址传输方法,包括:根据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的信道质量和需求,对多个用户进行分组并确定分配给每组用户的信道资源的比例;根据分配给每组用户信道资源的比例,将物理层信道资源进行正交分割,以得到多个符号层次的物理层子信道。

        本发明实施例的联合正交和非正交的大规模用户上行多址传输方法能够克服传统正交多址接入与多用户传输容量界差距较大的问题,并具有实现复杂度低、降低用户接收延时的优点。

        应用领域: 电信技术领域

        本项目专利情况:正在申请中。

        合作方式:知识产权许可。

智能技术与系统团队

        7、高效学习的智能言语处理技术

        成果简介

        机器能象人一样进行语音和语言的智能处理(智能言语处理),是未来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成果包含国际一流的智能言语处理技术的全栈——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自然语言生成,语音合成,远场语音增强,声纹识别,语音情感识别。在结合神经网络的概率图模型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包含新的半监督学习模型与算法、数据增强算法等,通过模型和算法创新提高了机器的学习效率。新的高效学习方法可以应用到言语处理的各项技术,有望摆脱目前方法过度依赖于高成本标注的现实瓶颈。

        目前成果已经封装成软件开发包(SDK)支持私有化部署,也可通过webAPI方式进行云端调用。

        应用前景

        技术应用场景未来可拓展到诸多行业领域。本成果技术的行业应用大致分为2B和2C两个方向。2B的代表领域包括安防、金融、医疗、教育、呼叫中心等。2C的代表领域包括智能车载、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无人驾驶、虚拟助理、家庭机器人等。

        项目专利情况及知识产权

        成果包括3项软件著作权。

        合作方式

        投资 / 知识产权许可。

        8、虚拟眼镜试戴系统

        成果简介

        本虚拟眼镜试戴系统,能够准确定位与跟踪人的面部特征点,实现临场感眼镜佩戴,运算快速高效,并对人头部的运动具有很强的鲁棒性。使用该软件进行人眼特征点定位并结合CG建模技术,可以实现虚拟试戴效果,在无法获取实物的情况下,让顾客可以快速试戴多种产品,让用户享受足不出户便实现方便的购物用户体验。

        对于增强现实技术来讲,由于高度逼真的体验效果需要快速动态计算、存储和传输,需要对底层系统进行深入研发。目前现有技术在这一方面普遍存在不足,导致虚拟显示存在播放卡顿、延迟等影响体验的现象。本虚拟化技术对系统底层技术的积累和桌面虚拟传输协议的技术成果,有望克服这些难题。

        技术优势

        1、采用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人脸检测与特征点定位算法,极大加快了人脸位置定位的速度。

        2、设计了一种特征点检测与光流跟踪相结合的人脸特征点定位方法,利用辅助特征点检测方法对特征点进行定位,提升了特征点定位以及人头姿态估计的稳定性,特别是在非正面人脸上有着更好的性能。

        3、实现了一种在已知人头初始状态的情况下利用跟踪对人头姿态进行求解的方法。

        应用前景

        可应用于人机交互、工业设计、教育、医疗、娱乐、互联网电商购物等众多领域。

        项目专利情况及知识产权

        成果涉及1项软件著作权。

        合作方式

        商务合作/ 知识产权许可。

        9、行人检测关键技术与系统

        成果简介

        行人检测是行人识别、跟踪的基础。随着监控数据量的增大,需要利用计算机实现行人目标的自动提取。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需要自动地检测出行人的信息,利用计算机自动地从摄像头所获取的视频图像中检测到行人,并进一步自动判定行人的性别、年龄等主要特征。

项目技术采用的行人检测方案是基于统计学习的行人检测,通过采用大量行人图像样本数据,再进行人工标注,构建训练集和测试集,然后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分类器训练。本技术针对行人检测中目标姿态变化、遮挡的难点,提出了基于稳定轮廓的检测。经实际测试,该系统能够实时运行,且准确率达到90%以上,满足在实际场景中使用的要求。

        应用前景

        成果可应用的领域包括公共安全、辅助驾驶、商业、广告、智能无人系统等。

        项目专利情况及知识产权

        成果涉及1项软件著作权。

        合作方式

        商务合作/ 知识产权许可。

        10、多语言机器翻译技术

        成果简介

        传统机器翻译技术面临数据规模小、开发周期长、语种覆盖受限等难题,难以实现高质量、多语种的翻译。本项目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大数据的多语言机器翻译系统。

        技术优势

        (1) 提出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高质量翻译知识获取技术,突破了传统翻译知识获取规模小、成本高的瓶颈。

        (2) 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翻译技术,突破了机器翻译领域中公认的消歧和调序难题,显著提升了翻译质量。

        (3) 提出了面向低资源语言的神经机器翻译技术,攻克了机器翻译语种覆盖度受限的难题。

        应用前景

        机器翻译作为解决“语言屏障”问题最重要的关键技术,不仅有利于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而且能够为“一带一路”、信息安全、反恐维稳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项目专利情况及知识产权

        已申请国内专利5项(其中2项已授权)、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

        合作方式

        技术许可。

        11、面向领域的自动化信息抽取系统

        成果简介

        为解决人们通过数据爬取技术来获取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中传统方法导致的筛选困难及存储空间浪费的问题,本成果实现了针对于特定领域的自动化信息处理。

        首先通过信息抽取技术获得领域相关的实体及实体关系数据,然后再将其分类精细化存储,同时支持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本系统主要包括信息抽取、数据存储、网站服务以及可视化呈现四个模块,并已应用于“互联网+京剧”等多个平台。

        应用前景

        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特定领域的数据抽取。

        项目专利情况及知识产权

        本成果包括3项软件著作权。

        合作方式

        知识产权许可。

大数据系统软件团队

        12、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与分析关键技术及跨界应用

        成果简介

        2017年5月12日,中国电子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由清华大学完成的“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与分析关键技术及跨界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会上,鉴定委员听取了完成单位的研制报告、技术报告、应用报告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报告,观看了系统演示,审阅了查新报告、测试报告和资料审查报告。经鉴定委员会专家质询讨论,认为项目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非结构化数据的副本一致性控制及柔性事务管理、深度迁移学习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顺利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应用前景

        软件行业,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与分析。

        合作方式

        知识产权许可。

        13、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及系统

        成果简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基于符号执行生成测试用例种子,并基于启发式搜索对测试用例种子进行变异,得到第一变异测试用例;分别执行测试用例种子与第一变异测试用例,分别获取对应的执行路径信息,并确定变异的影响结果;根据影响结果,对测试用例种子或第一变异测试用例进行下一次变异,重复执行上述过程,直至满足预设条件。不需要人工参与,自动化程度很高。符号执行与启发式搜索进行结合,提高了整个方法的运行效率。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短函数序列的测试用例的生成,对于长函数序列的测试用例的生成也同样适用。

        应用前景

        软件行业,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及系统。

        合作方式

        知识产权许可。